环球时讯:科技助力拉近观鸟距离,他们在上海守护这个重要“驿站”

2023-02-02 18:10:24 来源: 文汇网

初春的风一吹,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东滩保护区”)就将送走一批“旅客”——雁鸭类候鸟。它们最远要飞3000多公里,回到北方和西伯利亚、北极圈附近的繁殖地,2月中旬便陆续踏上旅程。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滩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系统为大量候鸟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中途停留地和重要越冬地,是重要的候鸟“驿站”,每年“接待”近百万只候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里还有一群“驿站管家”,他们是保护区巡护员、工程师,也是公益组织工作人员,管理湿地并调查鸟类的种类数量,是他们的重要工作之一。

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下简称“WWF”)项目专员刘洁芸,就是其中一个“管家”,鸟类监测是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到的鸟种、数量、繁殖情况等,反映着湿地的栖息地状态和管理有效性。而更多的监测数据,如地形、水位、植被、鸟类食物资源,可以让工作人员更好地管理湿地,保证候鸟有良好的“入住”环境和足够的食物。

2021年,海康威视也加入了东滩鸟类守护的行列,携手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在WWF的工作区域——东滩保护区北八滧自然中心的栖息地优化区,安装视频感知设备,成为众多驿站“管家”的鸟类监测“助手”,收集更加完善的数据,为生态保护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鸟都是很敏感的,人一靠近,它们就飞走了,而且监测人员也不能一直在野外盯着,所以想记录近距离画面、研究鸟类行为尤其是繁殖很难。”直到安装视频感知设备,刘洁芸和同事收获了很多珍贵视频:炎热的夏日,环颈鸻会用腹部沾来泥水给雏鸟降温;还有鸟爸爸妈妈捕了条大鱼,鸟宝宝很久没咽下去,被父母追着喂鱼,以及在栈道上玩“木头人”的斑嘴鸭……

除了记录有趣的画面,视频感知设备收集的数据,还能反映繁殖地状况是否良好。此外,视频感知设备也能帮助工作人员更高效地数鸟。

WWF刚入驻东滩保护区时,北八滧自然中心记录到150种鸟类,如今已上升到200多种,其中不乏“明星鸟”的光顾,比如全球只剩下不到500只的勺嘴鹬,还有笑鸥、卷羽鹈鹕、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鸟类都出现过。

不过种类和数量不是刘洁芸唯一在意的事情,她更看重长期管理目标,比如水位、岛屿暴露面积、植被面积是否合适,能不能有利于候鸟的栖息,另外底栖、鱼类的状态如何,鸟的食物有没有变多等。“最终的目标是把这块湿地管理好,保证它重要的生态功能,能够持续地为鸟类提供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

2月2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湿地日”,今年主题为“湿地恢复”,未来海康威视将与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WWF联合开发鸟类智能识别系统,帮助工作人员更高效观察鸟类,为守护湿地生态增添智慧力量。

作者:张晓鸣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祝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