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12日,北京(青海)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下简称“青海新发地农批市场”)正式开业与市民们见面了,至此,青海新增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农副产品供应集散地。而很快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以下简称“集散中心”)二期项目也将于5月中旬开始试营业,这也必将促进大众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
这个春天,新农批市场的开业运行对于青海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记得在2022年10月,受疫情影响,西宁市承担着农副产品和生鲜果蔬供应的大型综合性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停运,一时间物资供应趋紧,让人们意识到城市有多家大型农批市场在保供等方面的重要性。这不,好消息就相继传来。
(相关资料图)
那么,新开业的青海新发地农批市场和即将开业运行的集散中心二期将有哪些新的市场布局,其农副产品“来路”和“去路”又是通向何方,市场服务方面会有哪些新作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开始走访了解。
新市场 新面貌
众所周知,于2013年11月启动运营的集散中心,是早年间青藏高原规模最大、功能齐全的农副产品集散基地,也是西部地区农副产品现代化大型定点集散交易中心。而新开业的青海新发地农批市场,其规模更大、市场布局与发展亮点也是可圈可点。
3月30日,记者来到毗邻西宁机场和京藏高速,位于海东市河湟新区占地1100亩(每亩≈0.067公顷)、面积45万平方米的青海新发地农批市场,看到部分商户正在进行店面装修,迎接批发市场的开业。这是北京新发地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继赤峰、保定、高碑店、日照、亳州、资中、海南、兰考等地之后,布局建设的第18个分市场。
走访市场,记者发现绿叶菜、茄果、菌类、禽蛋、水产品、进口水果等,按照类别被安排在不同区域。目前,批发市场已建成包括6座水果交易区、9座蔬菜交易区、1座牛羊肉交易区、1座猪肉交易区、1座粮油蛋禽交易区、1座冷冻仓储库及副食区、精品售卖区和其附属配套设施。各交易区摊位更是充足,其冷冻仓储库及其附属配套设施建筑面积近2.2万平方米、冷藏量达2万吨。
据了解,青海新发地农批市场旨在打造一个对青输入外地农副产品、对外输出青海本地特色农副产品,弥补青海海东农副产品集散地匮乏的大型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将解决青海及周边农畜产品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做好农畜产品商贸物流体系建设。同时助力青海打造“高原有机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地”,成为青海省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农副产品商贸物流的枢纽,为东西部联动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助力。
而为进一步打通西部地区农产品产业链条,满足群众“菜篮子”需求,集散中心二期项目也相继落地建成,计划于2023年5月中旬试营业。据西宁农商投资建设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玮介绍,集散中心二期项目是一个更具专业化、精品化、信息化的现代农副产品交易流通平台,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新建有水果交易大棚、鲜活水产交易大棚、牛羊肉交易大棚、猪肉交易大棚等配套设施,同时配备商业办公、金融、外贸进口展览体验中心、各省名优特产品展示中心、农产品电商中心、结算、竞拍中心、农检中心等,提供高效、智能、全面、多元化的服务,满足商户经营需求。
农批市场的布局和建设,将不断增强保供能力,让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越来越丰盈。据青海省商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集)贸市场共有93家,其中:农产品批发市场15家、农(集)贸市场78家,入驻市场固定商户10165余户,年均交易额100亿元,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
“青”货出青 渠道更广
早前,在3月17日青海省农副产品商贸流通企业与青海新发地农批市场供需对接会上,来自青海省内外的农副产品生产商、采购商和经销商针对青海特色农副产品牛羊肉、枸杞、藜麦等的运输、销售和冷链存储以及山药等果蔬在青海的销售市场等问题展开对接交流。
“我们是来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一家农牧企业,我们想了解批发市场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情况。”“我们是做藜麦、枸杞加工批发的企业,想通过市场做好电商一件代发的服务,想知道市场该项功能是否完善”……商户抛出了问题,也说出了自己的需求,同时对青海新发地农批市场在“青”货出青方面的渠道建设有了更多了解和想法。
市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销售平台,也让很多本土农牧企业多了一条对接外部市场的通道。
“青海有丰富的优质农产品资源和市场需求,而且紧邻四川、甘肃等西部省份,是重要的农产品集散中心。未来,我们不仅要把自己经营的产品带到青海,也要把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上的优质农产品带到青海。还会在青海逐步建设标准化、现代化的种植基地,并且利用在北京以及全国的销售网络和客户资源,将青海本地特色农副产品卖到全国,让更多人尝到‘青海味道’。”来自北京新发地市场被评为“山药单品销售大王”的许恒坤对青海新发地农批市场的开业充满期待。
“青海新发地农批市场将以青海本地农副产品、青海牛羊肉批发为龙头,主要经营蔬菜、水果、冻品、副食调料等农副产品,致力于成为集农副产品批发交易、流通存储、展示展销、加工配送、检验检测、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农副产品综合交易中心,以便更好地销售青海的农副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青海新发地农批市场董事长冯龙说。
“未来,市场将积极构建以‘大物流、大配送’为核心的服务业产业聚集区,利用好输出地平台,促进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与国内外市场有效对接,帮助优质牦牛肉藏羊肉、高原土特产和高原夏菜等扩市场、强输出、提效益,加快形成产品优质优价、特质特价的良性市场供给格局,帮助市场内的商家找到上游的对接商,通过青海新发地农批市场,把青海的名特优农副产品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在运行机制方面,着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生产和营销环节,与农牧民和合作社等组织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体,同北京新发地和全国新发地分市场组成‘种植联盟’,在青海、西藏等地打造种养植基地,培育高原夏菜,促进产品优选优种和高效高质回收,突出打造特色品牌,种养加结合,增加产品附加值,帮助农牧民创收增富。在市场流通环节,着力拓宽销售渠道,丰富百姓的餐桌。”青海新发地农副产品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韦赟介绍。
新布局迎来新发展
“以后在青海新发地农批市场可以通过源头直采、基地直采的方式买到更多质优价廉的农产品,让百姓的餐桌更加丰富!”据韦赟介绍,近年来,全国新发地市场的业务向生产源头和零售终端同步延伸,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在全国建立了300多万亩的农产品基地。新建的青海新发地农批市场其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也都由北京新发地市场、郑州万邦物流中心、西安雨润市场、西安欣桥市场等市场供应,农副产品渠道清晰可溯源。
同时,市场依托河湟新区桥头堡作用,以更低的进场成本、更便利的交通条件,更好的服务经销商,为青海和西藏、新疆、河西走廊等地区提供更加质优价廉的果蔬产品,以较低的物流流通成本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促进跨区经贸和青海省农、副、畜、种植产业发展,衔接产需、满足消费、吸引投资、拉动需求,带动当地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除此之外,青海新发地农批市场将积极打通农副产品上下游通道提供全方位服务,增进产地与销地的对接,引进更多北京新发地及其他分市场供应商、采购商及货源,帮助市场内的商家找到上游的对接商。“我们通过青海新发地农批市场可以推介我省各州县的名特优农副产品,并开拓全国销售市场,把青海特色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采购端+供应端+田间地头的种植端’模式,打通上下游信息通道,让种植户、供应商、采购商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在不同场景快速下单。”韦赟说。
同样,集散中心二期也将以打造“新兴农业及农产品流通产业链条”和“城市商业地产产业链条”为发展布局,以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为平台,向蔬菜大棚基地、冷冻加工等上下游关联产业进行延伸,打造高原特色绿色品牌,带动产业链条整体发展。同时,面向未来,集散中心二期将以商业地产开发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支柱,通过项目的可持续运营与新项目的开发建设,旨在将公司建设成为管理规范、经营效益良好,集房地产开发、物流管理和现代农业投资、管理、运营为一体的,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国有现代化企业。
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杜青华看来,如今,城市升级和消费升级倒逼着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硬环境和软环境都要大幅提档升级,在市场的规划设计和功能定位都要跟得上城市发展的节奏,体量小就得扩容,功能弱就得强化专业管理持续补强,并且要以“新农批”的理念来塑造新的农产品消费场景,这也倒逼农产品批发市场做出改变,更好的构建起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产品追溯体系、商户准入、消费者维权保障、物流配送保障等机制,新市场的建设运行对于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而言都有利好。
而从“供需”两端发力,优化农副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供应链条,在提振商贸流通企业发展信心的同时,也激发市场经济发展活力。青海省商务厅一级巡视员王旭斌也表示,“青海新发地农批市场运营后,将填补青海省东部重要农业生产区没有大型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的空白,为全省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与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形成有力的区位互补,助力‘青字号’走出去,同时辐射带动青南、环湖、河西走廊等多个区域农副产品高效流通。”